我家粽子最好吃
【作者速寫】殷勝祥先生,民國三十八年來臺,三十九年入伍,服役陸軍十二年退伍後,先後任職台電、商船、民間企業,至九十七年退休。
我國慶端午的習俗大同小異,原則上離不開吃粽子、划龍船、插蒲艾,還有佩香包、抹雄黃等,但大都以吃粽子為主。
傳說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,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,人們為了紀念他,才相沿成端午包棕子的習俗;但也有學者研究表示,端午許多民俗活動,早在戰國之前就有了。至於過端午的情景,唐以後各朝之記載,個人以為清人厲惕齋的「賞午」較貼近:「細竹爐中燒艾納,小銅瓶裏插菖蒲;欲將酩酊酬佳節,總是雄黃酒一壺。」大陸北方有首民謠,描述得也頗為貼切:「五月五,是端陽,門插艾,香滿堂;吃粽子,灑白糖,龍船下水喜洋洋。」
在我們山東老家,包粽子是以黃色小米為主,性黏、味美,內包大紅棗及白糖、紅糖,而糖須以少許的麵粉調合。
來到臺灣以後,見到的粽子很多樣化,但普通人家仍以肉粽、豆沙粽為主。
內人鄭碧珠是包粽子的高手,民國六十年間,我們同在汽車公司的關係企業上班,我擔任廠務副主任,她擔任領班,卻以「殷太太的粽子好吃」而出名。每年端午前半個月,內人即開始準備選料購材,譬如上好圓糯米和粽葉。內餡要挑上好香菇、蛋黃、中顆栗子,而上等瘦肉邊緣,要略帶油脂。
豆沙要去延平北路專門製造廠買現成的,回來自己加糖,並加入少許猪油潤滑,蛋黃也買現成的。粽葉也要選好的,買回之後把大浴缸洗淨,再將粽葉泡水,最少泡一天一夜,拿出來用紗布逐片擦拭,然後用水沖洗,再用新毛巾逐片擦乾後,放進大竹籃備用。這項「工程」很浩大,從買回來泡水、逐一洗滌、擦乾,每一個步驟都不能輕忽,但因白天要上班,只能利用晚上進行,常要忙上七、八天才能完成,內人累到腰酸背痛,總是要我勸她才知道休息,而這些都只是包粽子的前段準備工作而已。
到了製作的前一天,圓糯米要先泡水膨漲;肉塊也要切好,加上栗子、香菇等三樣,再經泡水程序後,滷好涼乾。
開始包粽子時,先拿起兩片竹葉,稍加錯開折成三角筒狀,以糯米打底,中間放進作料,上層再覆以少許糯米,但頂部不填滿,要留下一些空間,即折疊封口,成為三角椎形,以白線繩「攔腰」綑綁,二十個為一串,放入鍋內滾煮。
我好奇地請教內人:「粽子上端為何留一節空白,不把糯米加滿?」她說:「加滿了,長時間蒸煮後,米會膨脹,把葉子撐破……」又說:「留些空白,越煮越爛,米饀合一,入口即化……。」這時才知道包粽子有技巧,也才知道「我家粽子好吃」,不是浪得虛名。
粽子煮好,拿到公司和同事分享,幾乎人人都說:「好吃!」內人聽得高興,先前所有的疲累都消失了。
中華民國一百年來,歷經風風雨雨,依然屹立堅定,欣逢端午節,祈祝人人平安健康,家家幸福快樂。(點閱次數:1041)